| 重庆城,一群即将消失的人

说明: 1.webp

说明: 2.webp


曾经因《山城棒棒军》而出名,在你每一个需要帮忙的时刻,喊一声就到的“棒棒”,老去了,消失了。

 

军是有历史的,他们曾被称作山城的“活化石”。棒早称挑夫、力哥。虽然没有准确的记载,但重庆棒的历史,可以一直追溯到重庆建城的时期。

 

“什么时候重庆有了码头,什么时候力哥就出现了”。

 

1894年,澳大利亚人乔治·厄内斯特·莫理循与几名重庆力哥的合影。

说明: 4.webp

 

尽管出现很早,但直到清末民国时期,随着重庆开埠,西方照相技术随着西洋人出现在重庆,重庆的力哥形象才第一次被留存下来。

 

说明: 5.webp

据考证,19世纪末重庆已有棒军(挑夫),还形成许多颇具规模的局、号,甚至设有自己的钱庄。

说明: 6.webp

过去重庆的力哥,与现在最大的区别是:他们手里的工具不是今天的竹筒,而是木制的扁担。后来人们发现,竹制的圆筒用起来更方便,成本也更低,才慢慢换成了如今的竹制圆筒。

说明: 9.webp

力哥也是有自己的组织的,过去,对力哥的管理主要通过行会来完成。

 

 

这个时代的力哥们,大多衣衫褴褛,基本没有穿鞋的,肩上扛的仍然是长长的扁担,头顶包着布巾,在漫长的梯坎上一步步挪动。

 

说明: 10.webp

力哥的行会通常称为“力帮”或“挑夫帮”,是力哥们自发组建的民间组织,对码头上的力哥进行管理。

 

老一辈的“棒棒军”也很在意自己的历史。

 

据老一辈人透露,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有本地行业大佬退出江湖时,会将自己入行时用过的扁担、绳子、木杵、垫肩,供奉在祠堂神龛上,让其享受子孙后代的膜拜。

抗战时期,发生在长江上的中国“敦刻尔顿大撤退”,正是成千上万的棒军,冒着日机狂轰滥炸,与民生公司的船队一起,完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在战火中重生的壮举。

如果画个素描,“棒棒”是这样一个形象——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,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,沿街游荡揽活,他们来自农村,他们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。

曾经,重庆市民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——大到买家具、电器,小到买几斤肉,如果不想自己动手,叫一声‘棒棒’,即有人应声而到。

三言两句将价钱敲定,货主在前面打甩手,棒扛起货物紧相随。

说明: 13.webp

说明: 14.webp

说明: 15.webp

说明: 17.webp

说明: 18.webp

 

,这是一种地位不高但是极有骨气的生存方式!

 

那是那些憨厚老实的农民兄弟不甘贫穷的一种积极态度。棒跟黄葛树一样,代表着这座城市市民坚韧乐观的性格:栽在哪里,就活在哪里。他们,在某种程度上,象征着这座城市不可摧毁的精神!

 

说明: 20.webp说明: 21.webp说明: 22.webp

而今,随着时代的发展,棒成了即将消逝在历史里的职业。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棒军的身影。

说明: 24.webp

 

 

说明: 25.webp

 

“棒棒~

“来咯~

 

一度火遍全国的方言剧,形象的刻画出了山城棒军的群像。朴实机灵的毛子,泼辣善良的田寡妇、梅老坎、壳子、老扯、铁树。。。无数熟悉的名字。没有豪华的场景和深刻的大事件,但却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涌动和变化。

 

 

说明: 26.webp

 

“棒棒军”随着城市的发展终要消失,

但却无法回避地,

在这个山城的历史上,

留下重重的一笔。

我们会记得,

重庆城,曾有一群这样的人。

 

 

 

资讯来源:新女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