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厮门:重庆城的衣帽间

说明: 1.webp

千厮门,花包子,白雪如银。

 

九开八闭的重庆老城门里,千厮门是开门。它西面距离临江门约八百米,东面距离朝天门约五六百米,隔江与江北城相望。

 

 

老城门现在藏于一片绿化带中

 

从史料上得知,千厮门有瓮城,瓮门西向,城门隔江面对江北老城的保定门。

说明: 2.webp

 

但自从1930年拆除千厮门城墙、修筑码头后,历经改造,这里变化巨大,有关城门的遗迹已经保存得很少。

 

重庆考古专家袁东山表示,千厮门城门所在地,应是朝千隧道靠近嘉滨路出口的东面高处、棉花街靠江边拐弯处的外缘平地上。此处现在是一片绿化带,未做任何开发。

 

 

千厮门是一千个下力人在守门吗?

 

何谓千厮门?

 

说明: 3.webp

说是出自《诗经·小雅》:乃求千斯仓,万斯仓,黍稷稻梁,农夫之庆。报以福,万寿无疆。

 

有学者提出,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,是祈祷风调雨顺、丰收满仓之意。

 

也有人反对,说原句只作,而不作厮,是一虚义,以为门名,欠妥。

 

又有人说,字原意指仆役之类的底层劳动者,这里是嘉陵江边最繁忙的码头,所以就取名为千厮门。这是比较通俗的解释。

 

 

千厮门的一场大战

 

千厮门曾是重庆最古老的城门之一,千厮门离嘉陵江入长江处不远,因为长江水流的阻碍,这里江流较平缓,江面相对开阔,所以从军事上看,是各门中最易于从水上进行战事的。

说明: 4.webp

 

据《元史》卷一百五十四记载,公元1275年,元军围攻重庆,第二年,元军将领石抹不老乘夜袭宋军,直抵重庆城下,攻千厮门。宋军惊溃,溺死者众, 生擒三十余人,获其气质甲仗以献

 

可以想见,千厮门在宋朝末代就存在,很可能是彭大雅所建筑的诸门之一。

 

据重庆地方史研究专家唐冶泽表示,千厮门城门西侧的城墙上原来有炮台,安放有大炮,用于军事防范。炮台中的一尊如今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中,其余早已不见踪影。

 

炮台内有炮台街,相邻有书院街、响水桥街,这三条街在1943年被拓宽合并,取名为沧白路,并在路北建了张烈士培纪念碑。这是当时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两位辛亥革命的功臣——杨沧白和张培爵而修建的。

 

 

也曾万户杵衣声

 

说明: 6.webp

据《重庆地名杂谈》作者李正权说,以前,千厮门的洗衣业非常繁荣。

 

 

解放前,农村凋敝,大量农民涌进城里来,没有资金,没有文化,只有做下力的活路。男人去码头下力,女人则只有洗衣。

 

那时候,沿江两岸的石上,到处都是洗衣妇,万户杵衣声大概就是如此。千厮门的洗衣业,也因此发展兴旺。

 

千厮门附近的吊脚楼外,一根根晾衣杆伸出来,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夕阳下飘动着,覆盖了一大片街巷,成为千厮门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 

这里,成了重庆城个性的衣帽间千厮门附近的空气里,飘荡着一股肥皂水的香味。

 

 

棉花街的青葱岁月

 

民谣《重庆歌》云:千厮门,花包子,白雪如银。经千厮门集散的货物中,最重要的是棉货,即棉花、棉纱、棉布三种商品,又称花纱布。

 

说明: 8

 

晚清以来,棉货业一直是重庆最典型和最重要的商业行业,而运送棉货的木船,按行帮规定,主要集中停靠在嘉陵江边的千厮门码头,为便于就近交易,棉货行帮多在棉花街一带开店经营,久而久之形成规模,因此得名,沿用至今就是棉花街

 

现在的棉花街虽然很难看到棉花的影子,但是一提到棉花街上的家乐福,可谓无人不晓。2000年左右,这里的大型超市家乐福可谓人潮涌动,引领了一时风潮。不少70后的人们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恋爱的足迹。

 

时过境迁,家乐福早已遍地开花,比家乐福更时新的超市开满了重庆各大商圈,但是棉花街的往事却记录了太多回忆,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。

 

曾经,千厮门至洪崖洞一带桥下破旧残败,棚户区拥挤不堪。现在,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填补了这处空白。那依山临江、巍峨凌虚的仿古建筑群,溶入了高楼林立,长桥飞奔的城市景观中,足可使游人叹为观止,流连忘返。而新崛起的千厮门大桥时尚、现代,引领着生活快跑。

 

这是一部清新的大片,凌空于江城之上,让人感叹山水作伴的沧桑和永恒。

 

朝云暮雨,而千厮门的烟云,从未远去。

 

 

 

资讯来源:微信公众号——同茂大道416